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
- 郑永年:朝鲜半岛核危机的三种可能结局
- 从国际政治的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认同现行国际关系的实际运作方式,除非有实际的能力来改变这种运作方式,否则即使不乐意还得遵循现行国际关系的运作方式,否则很难使得国家利益最大化。
-
- 朱锋:朝鲜半岛局势颠覆性的变化
- 中国很难主动抛弃朝鲜,因为这涉及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而不是仅仅在朝鲜半岛的安全与战略利益。中国不抛弃朝鲜,并不等于不制约朝鲜。
-
- 郑海麟:英国海军档案证实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
- 众所周知,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便从广东的「徐闻、合浦」港口出发,前往南海活动,进行开发。
-
- 陈积敏:美国对朝鲜核试验的反应
- 一方面,中国担心朝鲜政府的垮台会导致一个与美国结盟的朝鲜半岛实现统一。另一方面,中国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核的朝鲜,因此中国对于2013年联合国的制裁决议予以支持,但又不能相逼太甚。
-
- 王立秋:英国中东政策的历史教训
- 英国在中东外交政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连串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失败和自伤。在本文中,彼得?曼戈尔德分析和思考了那些英国外交官和政客们未能汲取的教训。
-
- 韩爱勇:岛礁建设后南海问题的四个变化
-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关心南海这片海域的安全与稳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国更依赖南海海域的安全与稳定。中国通过“建设”的方式维护自己合法的海洋主权权益,是为了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而可信的保障,也是在为地区海域的安全与稳定提供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
- 林晓光:日印关系的新发展及其对亚洲地缘战略的影响
- 2014年8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日本京都,开始对日本为期5天的访问。日印双方都试图借助这一轮外交活动,谋求在双边关系的各个领域达致双赢的战略意图。在亚太地区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动之际,位于亚洲东部和西部的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外交互动,必然引发相关地区大国的外交博弈,其对亚洲地缘政治板块的影响和震动,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
- 郑永年: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优势不复存在
- 早在很多年之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开始努力游说美国介入南海问题了,只是美国没有下决心罢了。那么,为什么现在美国决定加入了呢?这是中美两国近年来互动的产物。“南海之争”仅仅只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
-
- 时永明:美国的南海政策:目标与战略
- 2014年8月,美国在东盟地区论坛提出“南海冻结论”,再次表明了积极介入南中国海问题的态度。美国虽然是南海的域外国家,但南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霸权战略有着密切关系。
-
- 赵明昊:美国接连与“宿敌”言和,到底是几个意思?
- 毛主席说过,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以此类推,外交就是搞定国际政治的艺术。当地时间4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巴拿马城实现“历史性的会晤”,奥巴马小圈子的核心成员、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本?罗兹就此表示,这次会晤“不仅仅是两个领导人坐到一起”,而是意味着美国正“从根本上改变”与古巴的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