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首页
赵可金:全球外交转型中的中国公共外交
中国的发展更需要公共外交 根据中国外交所追求的目标使命来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的中国外交,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推进周边公共外交:理念、问题与对策
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周边地区处于首要地位。2013年10月,中央召开专门会议,确定了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特别强调了“周边公共外交”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中国是恐怖主义受害方 需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在22日上午香山论坛的全体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反恐一定要避免双重标准,因为双重标准有害国际合作。如果立场不统一,我们就无法统一行动。因此,在减少双重标准上,国际社会要做更大的努力。
中国走出去 提倡包容性发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中国提倡包容性的发展,不仅自己发展,也要向其他的国家分享我们发展的成果,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其他国家。
香港需要实干家 而非革命者
经常在国际媒体发表政治评论的创投家和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Eric X. Li),今天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认为,将一切责任归咎于北京方面。抗议运动把矛头错误地指向对北京方面的担忧,由此,“广场统治”的意识形态掩盖了香港问题的真正根源和出路。
对中国崛起的思考
这是一个让欧美难以理解且不愿接受的现实,因为中国的崛起有着诸多“居然”:中国居然能把资本主义活力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融为一体;2025年前后,并非最发达经济体的中国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居然能在西方认为“非正统”的道路上另辟蹊径,避开西方霸权;中国居然能把多元民主、分权制衡、自由选举等欧美奉为圭臬的原则淡化,推行自己独特的政治体制;中国居然能包容矛盾、调和阴阳,既保持中央集权又激发地方活力,在贫...
日本是中国崛起绕不开的坎
演讲中,安倍竟称,新日本人与其父辈、祖父辈毫无二致,都在积极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做贡献。对其家族背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意味着什么。更令人失望的是,在回答中方代表团成员质问其参拜靖国神社、祭奠亡灵的说法——为何不祭奠中韩千万遭受日本侵略者毒杀的无辜平民时,安倍竟轻描淡写地表示参拜本身是对所有亡灵的悼念。
当前全球安全形势的特点与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和平方向发展,世界局势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博弈发生新的变化,安全威胁多样化,地区冲突此伏彼起。
中美需开展预防性合作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和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佐利克在2005年发起了中美间的年度战略对话。2009年,希拉里·克林顿担任国务卿后将这一机制扩展为战略经济对话。过去8年中,这一对话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改善中美互信。与这一对话的宗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美关系却出现了退步。双方简单地将问题归因于缺乏互信,却没有去真正地分析关系恶化的动因。不过,我认为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互信是中美合作的必要前提吗?
    首页 上一页 5678
    下一页 末页 共8页 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