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首页
全球气候治理视域下的中国碳市场
截至2016年,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1℃,并正以每10年0.1~0.25℃的速度增长,留给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越来越少。一种资源只有当它具有稀缺性时,才具有交换价值,才能成为经济资源。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就是通过设定排放总量目标,确立排放权的稀缺性,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碳减排发生在边际成本最低的主体,以较低代价实现排放控制目标,并充分...
通过“一带一路”看世界治理体制的中国方案
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给世界贡献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而是世界观。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以前曾引领世界的民族更具有先进的世界观,这个民族就无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领世界。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自己的世界观。儒家文化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比如,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再比如,中国人对福的理解,“福”,示(礻)字旁,《说文》:“示,神事也。”崇拜之意。为什么要拜一口田?一口田意味着你必须守住自己的本,...
中国愿意、可以也有能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第一次把“引领”气候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的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问题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国以更加自信和进取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标志性信号,是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角色...
薛理泰:国家兴衰的“终极密码”
“落后要挨打”,是至理名言。这里讲的落后,在多半情况下,不是指经济落后或者科技落后,而是指观念落后或者军力落后。
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体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21世纪的世界秩序具有哪些特征?中国能否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秩序结合起来,进而获得新的战略机遇期?
傅莹:在共同的屋顶下——中国的全球秩序观
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和美国,围绕未来秩序的问题进行着不同的争论。
王逸舟:全球反恐为何“越反越恐”?
恐怖行为古已有之。例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法国大革命,不仅萌生了拿破仑摄政及其大军铁骑踏欧的进程,拉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而且缔造出严酷无比的罗伯斯庇尔专政,首创“恐怖主义”(terrorism)这个词汇。
隆国强:中国应对TPP的根本之策
当地时间10月5日,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经贸部长在美国亚特兰大联合宣布,历时五年多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结束。一时间,在中国引发媒体及坊间舆论热议,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人人皆说TPP”的景象,“西方阴谋论”、“中国崩溃论”、“无所谓论”等各种观点竞相登场。究竟如何看待TPP?TPP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应当怎样应对?
郑永年:TPP很难让美国人受益
长达五年之久的TPP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尽管协定尚需要得到相关成员国国内的认可,但这项涉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40%的经济产出的贸易协定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球地缘政治。郑永年教授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理解TPP将带来的震荡。
殷罡:欧洲正经历第三次伊斯兰冲击
近日,大量中东难民涌入欧洲,如何看待欧洲当前的难民潮,难民潮对欧洲将意味着什么,难民的根源即中东的战火何时可以停止等等问题,在全世界都引发了激烈讨论。一些观点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中东难民深表同情,一些观点从宗教社会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对未来的欧洲社会稳定表示担忧。9月14日,共识网特别邀请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中东项目主任、民族与宗教项目主任殷罡教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分...
    首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末页 共2页 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