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
- 困惑的联合国
- 1995年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年份。半个世纪以前,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协议,宣告了联合国的诞生。逝者如斯夫,转眼人们已在纪念这个国际组织的50诞辰了。看着桌上的台历,我想起了约30年前看过的一个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联合国算老几?”面对借联合国名义向中国执勤人员挑衅的一个洋人,赵大大讥讽道,“它认识我,我还不认识它哩!”联合国不接纳中国,其代表性很差,中国士兵当然不认它。
-
- 李稻葵:让亚投行吹响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号角
- 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立的WTO、IMF、世界银行这三大国际经济治理战车,在维系世界经济增长70年后已尽显疲态,亟需改革。其基本问题在于没有回应新兴市场国家的诉求,而仍然维系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霸主地位。
-
- 全球治理:中国与拉美构建伙伴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加强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无论从其全球利益还是从其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来看,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
-
- 李志青:“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到底揭示了什么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重要性其实并不仅仅在于找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的经验性变化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揭示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背后的一个“黄金定律”,而这个“黄金定律”却往往被我们忽视。
-
- 美印:共同愿景不同路径
- 近年来,美印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多方热议的话题。由于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和趋同的战略愿景,两国都视对方为“天然盟友”。在过去的15年间,双边关系稳中有进。然而长期困扰美印深化合作的挑战依然存在:双方都希望取得满意的外交成果,但是在实现目标的途径上,无法达成一致。
-
- 赵明昊:提升国家治理,需要有些“国际视野”
- 国际问题学者通常关注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事情,而不是国家内部的事情。然而,这几年,无论是乌克兰政治危机,还是“伊斯兰国”带来的冲击,这些国际热点的背后实际上都牵涉“国家治理”的大问题。与此同时,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学界和舆论精英们也在讨论西方政治制度的“功能不调”或衰败。可以说,“国家治理”的风险和挑战是一个全球层面上的共性问题。
-
- 印度公共外交中的文化传播管窥
- 文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有学者说,“所有的国际关系都是跨文化关系”。[1]在公共外交研究领域,文化更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变量。有学者提出,“要实现公共外交长期阶段的策略目标,最适合的外交工具之一便是文化外交”。[2]与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的实施对象从宏观层面的国家转向中微观层面的公众个体或个体集合体,跨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就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