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及其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制定和推行发展战略的基础性问题,非常之重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起步作出世界多极化论断之后,曾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呼应。但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尤其是进入21世纪鉴于美国霸主地位变幻无常,国内外否定世界多极化的言论频频出现。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将中国列为主要竞争对手甚至敌手的情况下,中美两极论与之呼应,影响十分恶劣。今年2月4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中,还特别强调世界多极化发展,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大大加深,国际力量分布趋于重构,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党中央历来坚持的世界多极化理论,必须坚决维护。
世界多极化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列宁说过,只有“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历史上的个别情节),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更具体的特点。”(《列宁全集》第21卷,第123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从国际大背景来看,这样的战略决策是否可行,涉及对时代特征的认识和判断。邓小平率先意识到这个根本性问题,他经过对世界形势的长期观察与思考,从1984年起,英明地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例如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5页)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揭示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从而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国际环境的依托。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定,还必须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两方面得到理论支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有两根理论支柱,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于1985年提出并流行开来。而世界多极化论则全然是一种理论创新,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邓小平率先揭示。他的有关论断,一是强调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份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二是认为完全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改变。1990年3月,他更明确地提出了“极”的概念,说“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3页) “多极化论”从此流传,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的共识。
我们党一直坚持世界多极化的论断,并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加以阐述。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称:“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2002年十六大报告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2007年十七大报告称:“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2012年十八大报告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2017年十九大报告称:“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我国倡导世界多极化论,一是体现了对世界格局的洞察力和务实性,二是以此抵制美国为推行霸权主义所渲染的单极世界论,三是确立中国自身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此论属于国际战略范畴,是应对国际形势的根本原则,绝对不能动摇。
对世界多极化论的几次冲击
冷战结束、进入21世纪,围绕世界格局的认识主要出现三次大的谬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于是单极世界一说盛行。美国经受2001年“9.11”事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无极世界论变得时髦。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后、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美国陷入内外困境其霸主地位削弱,中美两极世界所谓 “G2”论成为热门话题。
苏联解体后,单极世界论源自美国政要,意在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鼓噪。威廉·C·沃尔弗斯始作俑者,1999年他在美国《国际安全》杂志第5期发表《稳定的单极世界》一文,首次明确提出冷战后的世界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称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缘政治地位,也是唯一具有全球行动能力的大国,世界上没有别的大国能与之抗衡。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2002年6月在华盛顿接见到访的中国代表团时,也说当今世界就是单极世界。当时美国国务卿赖斯竟然亲自出马攻击世界多极化论。
英国历来是美国追随者。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12月5日发表题为《为何奥巴马不希望一个多极世界》的文章,认为衡量国家的实力有三个指标:物质财富、战略实力、实力本能。从这三个指标来看,相比其他国家,美国的优势明显,因此美国不认同世界是多极的这一观点。
反对单极世界的言论甚多,俄罗斯的批判尤其尖锐。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2003年8月22日在《消息报》撰文,指出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同单边主义政策是互不相容的,世界朝着多极方向发展。
美国政要和学者有时也否定单极世界论。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刊登文章《孤独的超级大国》,认为“现在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超级大国,但这绝不意味着世界是单极的。当代国际政治“是一种奇特的混合体系,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体系。”
这期间国内学界的分歧和争议主要表现为将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这个事实,与单极世界混为一谈,只看到、只承认超级大国对当今世界的特殊影响,而低估甚至无视世界上其他力量或力量中心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由此得出“根本不存在”世界多极化的悖论。
美国经受2001年“9.11”事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几次冲击之后,无极世界论、非极化论以及类似的言论,流行了一阵子。时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带头喧嚷。2008年1月18日,他在外国驻法使节新年招待会上说:冷战结束后一度形成的“单极世界”局面已经结束,数年前流行的“超级大国”一词业已过时,未来30年至40年内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同年1月18日,日本《时事解说》双周刊发表题为《日益复杂的“无极”世界》文章,其中引证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的话,说目前世界上“缺乏出色领导国的现象”是一种“无极的世界”;当今世界不是走向有秩序的多极化,而是走向不稳定的无极化。
中国也有研究人员加以附和。例如2008年《现代国际关系》第4期刊登署名文章《论世界格局的“非极化”趋势》,2008年5月14日《环球时报》刊登署名文章《“无极世界”意味着什么》。与无极世界相呼应,在我国报刊上还出现了世界格局“碎片化”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9日“年终特刊”记者写了一篇题为《世界格局步入“碎片化”时代》的报道。称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前后、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美国陷入内外困境其霸主地位削弱,中美两极世界即所谓 G2论成为热门话题。
2008年6月11日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始作俑者,发表题为《2020年的世界》的文章,提出从现在到未来一代人的时间,东方的一极无疑是中国,而美国作为西方一极的地位至少在未来10年也会像中国的地位一样稳固。2009年5月9日日本《产业新闻》题为《美中两极理论是否成立》文章,指出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最初正式建议奥巴马政府采纳美中两极体制政策,发表了建议构建G2特别关系的论文。此前,哈佛大学历史学者尼尔·弗格森也强调美中两国在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并且创造出“中美国”(Chinmerica )一词。还有类似说法,标题一目了然。同年日本《选择》月刊5月号文章《美中两超时代的开始》;5月1日法国《论坛报》署名文章《从20国集团到2国集团:走向美中两强独霸时代》; 9月21日俄罗斯《独立报》署名文章《两极世界不是谁的幻想,正变成现实》等等。
G2理论一出便招来了众多反对之声。称G2反对论“最精彩的一笔”是美国外交学会亚洲问题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伊科诺米2009年与该中心研究员亚当·西格尔联合发表的题为《G2幻想》的论文。同年美国《外交》5/6号署名文章《“两国集团”实为海市蜃楼》。同年8月6日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发表文章,题为《中美共管世界是白日做梦》,同年12月16日《环球时报》署名文章称《“中美共治”是个伪命题》。
世界格局在多极化框架内变动
所谓世界格局,通常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战略布局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构性状态。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简称世界多极化。构成世界多极化的要素“超”与“强”是变数,不同时期难免此消彼长,出现地位转换,或许还产生新面孔,但毕竟是在多极化总体框架内变动,并非取代多极化本身,更不能否定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特点是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针对多极化的进程,我国领导人使用过“加速发展”与“曲折发展”两种提法。这是就不同时期世界形势发展的状况而言。在美国强化单边主义的背景下,更多地着重讲多极化“曲折发展”。至于导致多极化曲折性的原因,一般是指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突出,南北差距和贫富鸿沟扩大,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世界多极化并不像经济全球化那样完全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两极世界等谬说针锋相对,其主流是积极的。这与经济全球化包含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明显交织、有时后者更为突出的状况有较大区别。
世界多极化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托,“一带一路”构想只能在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下运行。我国领导人的有关论述包含多层意思。其一,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与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其二,多极化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和对话,不搞对抗,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其三,推动世界多极化,不是要重演历史上大国争霸和瓜分势力范围的旧剧,而是要推动世界各国各地区平等竞争、互利合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其四,同时要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也就是说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其五,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其六,多极化趋势与单极欲望之间的较量,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大矛盾焦点。以上也就是我国领导人倡导的多边主义的内涵。
如今由于美国政府将中国置于主要竞争对手乃至头号敌人的地步,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凸显美中矛盾的全球影响力,于是“中美两极论”甚嚣尘上。其严重后果在于:一是夸大中国的作用,无视其他一些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或力量中心在当今世界格局变化中的作用,从而误导民众。二是将中国摆在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位置,这无异于给“中国威胁论”增添佐料,为美国遏制中国提供“事出有因”的借口,甚至助长其气焰。
如今还有一种俄罗斯人近期提出的“三巨头论”。2020年4月16日俄新社相关文章认为,新冠危机将加速莫斯科-华盛顿-北京“三巨头”格局的形成。“三巨头论”反映了俄罗斯人不愿被小瞧的心态。当然,这不足以取代俄罗斯领导人一向坚持的世界多极化论,却也提醒我们在分析世界格局时,不应忽视核大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影响。
总之,世界多极化论是我国的一大国际战略,必须维护,而没有任何理由加以歪曲或否定。学术领域争鸣是正常的、必要的,但罔顾基本原则的杂音也应引起我们关注。笔者一贯认为,关于世界多极化问题,战略家、政治家不能不谈;专家学者可以这样谈那样谈,但不能给党和国家帮倒忙。
(作者:俞邃: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载《中国战略观察》2022年3-4合刊)